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军资讯  >  正文

【支持民企在行动(十七)】中国工商银行:在“专”上下功夫 从长远化解融资痛点

发布时间:2018-11-22作者:点击量:[]

近期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指明了方向。日前,就如何落实相关政策,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接受了记者采访。

强化正向激励 破解“惜贷”难题

问:如何认识和应对部分基层银行的“惜贷”问题?

谷澍:解决基层机构的“惜贷”问题,必须强化正向激励和引导,鼓励基层机构和员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一方面,应适度增加普惠金融业务绩效考核权重,加大信贷规模等激励挂钩力度;

另一方面,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扭转基层信贷人员“惧贷”心理。

问:工行出台了哪些措施逐一破解一线员工不愿贷、不敢贷、不会贷?

谷澍:为进一步破解基层行“惧贷”思想,工行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在解决不愿贷方面,工行加大对普惠业务的专项激励,着力奖励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较好的经营机构和普惠金融业务业绩突出的基层从业人员。同时,对分行由于贷款价格下调产生的收益损失,由总行予以全额补足。

在解决不敢贷方面,工行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梳理,进一步标准化,使得“尽职”的判断有据可循。适度提高了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

在解决不会贷方面,工行加快小微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强化“专家治贷”,让最了解市场、最了解客户、最了解风险的信贷专业人员来选择市场、授信审批、管控风险。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和行外信息,帮助基层行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准确判断。

解决当前融资痛点 制定未来三年规划

问:近期工行做了哪些工作以解决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痛点?

谷澍: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工行开展了多层次的民营企业融资问题调研,发现本轮民营企业“喊渴”具有较以往不同的特点:融资难不光体现在信贷渠道,更反映在发行债券等其他渠道;面临困境的不只是小微企业,更集中于不少大中型民营企业;企业需要资金不仅是投资新项目,更多是为了解决存量项目资金接续问题。

针对当下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工行在加大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通过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积极引导多元化的市场资金投资民企债券,成功帮助三家民营企业完成规模共计15亿元的债券发行。在近1个月的时间内,工行走访5000多户小微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为民营企业增加了近百亿元的融资支持,并与百家民营骨干企业签订了总对总合作协议。

在一系列举措的作用下,工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不断增长、利率持续下降,较好地发挥了大行担当和“头雁”效应。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在工行有融资余额的民营企业近8万户,较年初增长8%,占全部融资企业客户数量的近八成,融资余额2.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执行利率为4.7%,较一季度末的5.37%降幅明显。

问:未来工行在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方面还有哪些打算?

谷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绝对不是赶时髦,而是银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业务领域。因此,工行制定了三年规划:未来三年,工行普惠贷款平均增长30%以上,三年翻一番;民营企业贷款每年净增不少于2000亿元,新增融资客户每年不低于5000户。进一步加大资源倾斜力度,解决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同时,为确保对小微企业的优惠利率政策落实到位,工行将对小微企业贷款专门设置相对较低的经济资本调节系数,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

此外,工行将针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初创企业推出更多纯信用产品,对成长期企业扩大抵质押品范围,对拥有上下游固定合作伙伴的企业积极推广供应链融资服务……

把好客户准入 用“专”创新风控

问:如何确保“金融活水”灌溉到最急需金融服务的民营和小微企业?

谷澍:银行的投融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专业的风险决策非常重要。因此,工行在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时,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业、只唯优劣。对于那些暂时遇到困难但专注主业、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工行将通过各种风险缓释方式帮助其渡过难关,避免资金链断裂。

要把工作做得精准到位,需要真正地了解客户,把好准入关。工行开展了“普惠金融行”主题活动,动员400余家二级分行、200余家小微中心、1.6万余家服务网点和1万余名小微客户经理,深入市场、走进园区真正了解客户。

问:如何看待大行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可持续性?

谷澍:大行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可不可以持续,关键是风控模式的创新能不能成功。如果按照大行以往做大企业客户的方式,以目前小微企业的信贷利率水平很难覆盖成本,长期亏着做业务何谈可持续性?

因此,大行需要在“专”上下功夫,发挥好专营机构和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经营规律、商业模式、财务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创新与之相适应的风控模式。目前工行已成立了230家左右的小微金融业务中心,覆盖全行75%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38家一级分行均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年底前400多家二级分行也将全部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此外,可以利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全方位描绘客户画像,动态监测客户风险。目前,通过大数据监测模型,工行对超过2万亿元的普惠存量资产和每年1.5万亿元的累放贷款,进行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实现风险的集约化管控。

(来源:统战新语)

【支持民企在行动】招商银行:与民企共成长、共创新、共发展

近期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为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着如何落实政策、支持民营经济等话题,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日前接受了采访。

破解银行“三不”难题 打通民企融资血脉

记者:怎么看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田惠宇:民营企业确实一定程度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存在“不敢做、不愿做、不会做”三种情况。

不敢做。前几年,有的银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但风险管理能力没有同步提高,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为了加强管理,一些银行严肃问责,扣发奖金,甚至辞退员工。所以目前有的员工对于服务民营企业,有点“心理障碍”。

不愿做。按照过去的绩效考核,重资产、国有、现金流好的企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模型清晰,风险相对来说好控制。一笔大型国企10亿元的贷款,与一笔小微民企100万元的贷款,银行员工工作量差不多,但反映到绩效上差别较大。因此对于服务民营企业,有的员工觉得“吃力不讨好”。

不会做。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换的时期,市场机会也由普遍性机会向结构性机会转变,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经济的换挡期寻找机遇,发现更多更好的初创型、成长型企业,有的银行一线员工束手无策。

记者:招行在解决“三不”问题方面,有哪些做法?

田惠宇:过去30年,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商业银行凭借牌照和利差的红利就能发展得很好。但长期的同质化经营模式,致使商业银行没有形成差异化的服务方式,对新经济、民营企业的服务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近期,招行在分行绩效指标体系中增设“两小”企业考核指标,推动分行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以补贴的方式还原分行考核利润及净利息收入,引导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此外,对经营机构及其负责人按照“尽职免责”原则,建立不良容忍管理机制,打消一线业务人员对小微贷款“不敢做”的顾虑。

服务好民营企业,关键是自身服务能力的打造,解决“不会做”问题。接下来,招行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行业研究能力培养。招行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院,力求逐步培养专业的行业研究、服务能力。二是加强金融科技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解决民营企业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三大改革”重塑体系 与民企共同成长

记者:招行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推出了哪些措施?

田惠宇:招商银行是1987年应改革开放而生的银行。由于出身和资源禀赋的原因,招行天然地将经营目光投向服务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人客户。

首先是在战略方面,招行始终坚持服务民营企业。截至2018年10月末,招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836亿元,占全行对公贷款余额的42.7%,较年初增长343亿元;在2018年前10个月的对公信贷投放中,民营企业占比49.9%。

第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持续改革创新。招行成立之初,就推出了上门服务的渔民信贷业务;上世纪90年代,招行与华为一起创新推出“买方信贷”融资业务。正是在支持和服务像华为、美的、腾讯、比亚迪等众多优秀民营企业的过程中,招行与民营企业共同成长壮大起来。2013年以后,招行提出以“服务升级”为战略转型路径,把“两小”企业作为业务重点之一。

第三,组织架构改革。传统银行总分支的组织架构模式,很难满足创新需求。招行于2013年专门成立了战略客户部,集中各类资源,服务处于创业期、成长期的企业,这其中民营企业客户接近50%。比如,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早在2015年初创期,招行就在其两轮股权融资中,通过招银国际及其他合作伙伴投入股权资金。

总而言之,招行成立31年来,与民企共同创新、发展、壮大。招行有今天的成绩,特别感恩民营企业,如果没有他们,招行就无法成为一个大型金融机构,更不会发展这么快。

推进金融科技建设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记者: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让更多民营小微企业得到润泽?

田惠宇:在小企业方面,招行制定了专门的信贷政策,聚焦“千鹰展翼”、供应链和经营稳定型传统客户三大客群,并针对每一类客群创新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今年以来,产业供应链金融累计投放额已超过1600亿元,其中中小微客户(大部分为民营企业)投放笔数和客户数均超过70%。“千鹰展翼”客群主要为科技创新企业和资本市场梯队企业。截至2018年9月,“千鹰展翼”客群入库户数达到23028户,授信金额约1600亿元。

记者:招行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如何防范风险?

田惠宇:招行将推进金融科技发展,力争做到支持民企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平衡。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科技中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都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传统银行服务企业时,主要依赖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三张表,通过三张表给企业进行评级。这种方法对成熟期企业是有效的,但是对初创企业就有点“文不对题”。招行已经在推进大数据的应用,除了财务信息、结构化数据以外,通过大量非财务信息、非结构化数据,为企业建立模型,可以在业务扩展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贷款的不良率。